“远航2019”赴英国学生征文作品

发布者:外事处新闻发布发布时间:2021-06-11浏览次数:106

牛津交流·诗意的栖居

20170216吴琪

今年的714日到728日期间,我参加了牛津人文教育与艺术的游学项目。满怀着对未知土地的好奇和对世界知名学府的憧憬,开启了为期两周的牛津之旅。

英国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的国家,并且对于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做的非常好。作为英国的文化古城,牛津最不缺乏的就是雕塑。在这里,随处可见雕塑的身影,每每漫步于牛津街头,道路两旁恢弘的图书馆与学院楼都缀满了历史气息浓厚的人物雕塑,历史人物、领袖、智者等,不一而足,他们披戴着岁月的风尘与哲思的流痕默默地眺望着牛津大学每一缕初阳。有人说牛津是一座文化之城,这句话显然是熨帖的,牛津就如同一杯黑咖啡,带有年代的苦涩韵味,袅袅热气蒸腾起深厚的学术氛围;然而我想说,牛津更像是一位更随时代潮流的智者,Brasenose College华丽的古堡建筑教学楼和最新的JCR交相呼应,酒吧健身中心和政府研讨会同行,你可以在Sheldonian剧院观赏现代背景的麦克白演出,可以在Christ Church哈利波特同款餐厅里吃披萨和鸭头……在牛津,随处可见古老和创新的交融,年轻人的活力与勃勃生机在这座古老的大学里扑面,而来又像盛夏绿叶上的气雾翻涌而上。莎士比亚说:“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然而,牛津似乎致力于一直延续这个美梦,又或许,它就是美梦本身,只要置身其中,不论种族或是信仰,甚至是年龄,都会受到到知识的感召和文化的熏陶;只要置身其中,不论是垂垂老者还是青年,都带有一种锐意进取的朝气;只要置身其中,不休的探讨和宴会似乎可以持续到永远,让学识和社交超越时间,让人始终停留在最具有活力的青春岁月。

自立与适应是牛津交流的另一种人格魅力。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我愿独立自主和照自己的意思过生活;凡是我自己需要的,我欣然接受,我不需要的,我就决不希求。”自立是拥有独立自主人格的外在行动体现,也是现今大学生短板所在。对我而言,一次对外交流就是一次强行走出舒适圈的成长,走出去才会发现世界的广阔,才会发现事情总是要自己解决,不管你是否愿意,都必须要独自面对异国他乡的种种。就像是雏鸟破壳,或许很艰难,在过程中会感到疲惫或失落,但是当突破了那个坚硬的壁垒时,无限阳光倾泻。从杭州奔赴上海浦东机场,再转机新加坡直至伦敦希斯罗机场,漫长的路途中,不适应的我面对了接踵而至的崭新难题,家长与老师并不在身边成为助力,语言与陌生的环境成为了解决困难的阻挠。一次次的大胆尝试与验证中逐渐带来适应感,适应了独自在外游学的身份这是成长的第一步,接下来尝试总结问题解决傻瓜流程:用脑子思考解决方法,用网络查询资料,用嘴巴寻求帮助,这是成长的第二步。不得不说,如果在这次国际交流中我只收获了一次英语沉浸式体验,或是收获了些微的英伦文化熏陶,那它的价值并不高,因为短短两周要实现文化与语言的突破简直难于登天,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才是对外交流中令人受益最多的部分,就像居里夫人所说,“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这是一种行动力的提升和思维模式的重新建构,不但益于一时更是益于一生。

在这次牛津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了英国文化的独特韵味,参观了博得立图书馆,在牛津泛舟,体验了MINI汽车工厂,参访了莎士比亚故居和华威城堡,其中最让我惊喜是麦克白露天剧场,这不仅仅是观看一场秀带来的官能快感,而是一种多元智能的提升,是一种美学与文学的双重熏陶,近距离接触话剧演员在露天剧场上张弛有度,不论是细节委婉的处理,还是震撼人心的爆发,都令我感到热血沸腾,如果没有参加这次交流,我绝对无法想象出话剧对人的冲击力有如此之强,我也绝对无法对《麦克白》有这样深刻而直观的理解。除此之外,全英文的课程是牛津交流的一大亮点和难点,得益于本专业平时的全英文课程,我对牛津的课程适应的很快。牛津的教授满足了我对世界知名学府教授的一切想象,他们学识渊博,幽默风趣,鼓励批判性思维,所有的教授都很照顾我们的放慢了授课语速,使我们更好的明白上课内容。我在学业课程和讲座中收获良多,我了解了牛津这所知名大学的历史、学院系统以及学校文化;我第一次听到了关于资本博弈论的课程讲解,明白了最优解的计算方式;我详细的了解了英国的历史,并被遗憾的告知阿瑟王的故事大多是传说;我跟着英国文学老师认真研读了《麦克白》,体会莎翁造词遣句的美妙;我进一步学习了人文研究的类型,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等等。这两个星期的课程是无价的,在高强度的知识交流中我写出的种种远远比不上我所收获的。在最后的结业报告项目中,我完成了一个从未想过的挑战,作为组长带领大家完成一份英国人才引进创业企划。我很感谢这个项目,在这次的英国游学项目中,我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收获了学识,开拓了眼界,认识了一群非常优秀的小姐姐,并且很欣喜的获得了牛津教授的赏识,获得了优秀个人与推荐信。

在这短短两周时间里,我完成了人生清单上的许多条例,去一次英国,亲眼见识白金汉宫、国会大厦,在牛津大学上课,参加一场正式的晚宴,喝一次正宗的英式下午茶…两周时间或许很长,是整个暑假的三分之一,可以在家轻轻松松胖上十多斤,但对我而言两周的时间非常短暂,在交流接近尾声时心中充满不舍,来到英国的时刻恍如昨日,明晨又将踏上归途。虽然现在早已离开英国,这次国际交流也已过去一个季度多,但牛津这一世界顶尖学府将一直留存在我脑海中,这次学到的种种我也永远不会忘怀。这短暂的两周,是我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牛津泛舟 荡漾梦想

2018021426 姜捷

有那么一座英国小城,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有那么一所大学,吸引着来自全球的求知学子。而这座小城和这所大学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在茫茫历史长河中闪烁着自己独树一帜的光辉,这便是牛津

荣幸之至,2019年的夏天我可以代表湖州师范学院去往这所让人魂牵梦萦的世界名校进行国际交流项目。英国和中国有许多相似但又处处不同,两个国家分别是东西方的历史文化大国,,作为一名文科生,我的内心深处一直对英国文化和历史有着憧憬。中国到英国的距离太过遥远,即使是乘坐飞机,我们也是在新加坡转机,总共坐了将近二十个小时的飞机才到达伦敦希思罗机场。当我坐了一整天的飞机脑袋浑浑噩噩时,一下飞机迎面扑来的湛蓝天空却令我顿时清醒,我才意识到“啊!我已经到达英国了!”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大巴我们才真正进入了牛津这座城市,身边的同学因为舟车劳顿都在闭眼休憩,但是因为内心按捺不住的激动,我不想错过充满异国风情的沿途风景,便强撑着精神欣赏窗外闪过的景色,想要把它们都刻入我的脑海之中,我大概懂得了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心情了。

此次去牛津的目的是访学交流,于是乎我们也走进了牛津的课堂,去亲身感受世界顶尖大学的课堂氛围。与国内大教室不同的是,牛津教室都是斜梯式小教室,方便教授可以与每一位同学进行交流,课堂上我们也被允许带电脑、平板等产品记录笔记。国内的大学课堂大多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但是牛津教授更多的是与学生交流。西方课堂是比较轻松的,教授会在教室中随意转动,甚至讲累了会端起桌子上的咖啡喝一口。教授在讲授知识时,更多运用的是一种讨论式,教授提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事例,他并不会直接开始陈述自己的答案,相反他会将问题反抛给我们,先让同学们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虽然大家的英语水平都还达不上流利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教授会配合我们循循善诱,帮助我们来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牛津的课堂上也很少使用教材,更多教授是用自己的课件,他们会结合当下的国际时事来深入解剖知识点,比如中国的“一带一路”、中美贸易战和英国脱欧等,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能对国际形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两个星期的课程中,我们体验到了牛津教授所讲授的国际经济、英国历史文化、莎士比亚戏剧、牛津历史溯源、中欧关系等具有西方特色的课程,让我感受到了西方课堂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让我印象颇深的是,无论在哪堂课,无论是哪位教授,他们下课前一定会问一句“Have any question?”,确保解答完每一位同学的疑惑后才会下课。最后的结业评判的不是一张试卷,而是一次报告。教授提供一个命题,让我们自由发挥,小组合作最后用全英文完成一个汇报。在汇报前几天,每天晚上学院的茶歇室都坐满了人,边上的咖啡机一英镑就能够享受一杯浓郁的咖啡,拿着电脑围在桌子旁讨论自己的看法,直到晚上十点左右才会陆陆续续有人回去休息,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西方大学与众不同的魅力之处。发挥自由、思想活跃、结合时事,这些是我对牛津课堂最大的印象,也正是中西方课堂最大的不同。

感受英国历史文化也是此行的目的之一,虽说现在已经是“地球村”了,再遥远的事物通过网络分秒间就可以传遍世界各国,但是只有亲身来到了当地才能感受到文化的不同。英国人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绅士或者说是自律,这个特征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在过马路上,这个特质得以充分的体现。曾几何时,国人过马路闯红灯一直是被批评的现象,但如今的中国人大多都遵守交通规则,所以我也养成了看红灯过马路的习惯。但是英国完全相反,行人过马路不需要看红灯,只要按下杆子上的按钮便可以放心通过马路,就算有车在行驶也一定会礼让行人。如今国内的一些大城市也已经开始实行“车让人”的交通规则,但是大多都还是受制于规章的“不得不”,有些城市只在人流量大的道路上施行。但是在英国,这貌似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无论在多偏僻的小道上,所有的车辆都会停下等你先过去,最开始这让我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受。除此之外,思想自由也让我感受到了西方的特色。在一个下雨的周末,我们的行程因为瓢泼大雨得以耽搁,大家都在美术馆的屋檐下等雨变小。本是无聊之际,但是我们听到了一种声音在向我们缓缓靠近,那便是学生游行。在中国,学生游行这件事一直停留在历史书上、停留在五四运动那个时期,但是在英国好像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只要对政府的行为有不满,学生便可以进行有纪律的游行。我们当时正在伦敦市中心,道路纵横车辆川流不息,但是我们看到了一群年轻人举着旗帜在道路上呐喊,他们在呼喊“环保”和“绿色”。雨下的非常大,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撑伞,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自己要游行的目的之中。在他们之后我看到了警察,原本我还有些担心,后来我才发现警察是在保护他们不被路上的车辆撞伤,这让我意外之余又倍感温暖。英国的年轻人有思想、敢于发声,这大概就是这个国家发展的底气吧!

英国作为历史深厚的国家,如今兼收并蓄,将各国的文化都包含在本国文化之中,最终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社会。在牛津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哥特式或者巴洛克式的教堂,甚至整座牛津城的建筑也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风格。当我们在一座古城堡前欣赏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话剧,我看到许多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坐着轮椅在第一排等候,会有人提醒观众放下手机全身心贯注于表演,话剧结束后观众赐予的掌声也是久久不息。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想要自己文化源远流长,除了坚定本国的文化之外,还需要做到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包容和接纳。早在17世纪,中国的茶叶传入了英国,他们没有排斥反而将其吸收为自己的特色文化,在英国的餐桌上随处可见红茶和咖啡,将他国文化吸收改良本土化,这才是文化兼容的最高层次。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直是我认为对待文化最好的态度,固守本国文化排斥他国文化,会导致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全盘接受他国文化,会导致民族文化的丧失最终丢掉了根。除了感叹英国经济发达之外,我还在异国窥见了中国的强大,若不是中国强盛,我可能没有这个机会去到英国交流;若不是中国强盛,教授不会在课堂上使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来讲解国际经济知识;若不是中国强盛,我也不会看到中国学生在牛津校园中讨论学习的画面。正是因为国家的强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得以走出国门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去留学深造自己,并在异国他乡得到了尊重和平等待遇。

漫步在牛津的街道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居民、游客亦或是学生,形形色色的人都聚集在这座小小的城市里。有的人慕名而来到叹息桥下叹了一口气,有的人怀揣对霍格沃兹的热爱专门到哈利波特拍摄地留念,有的人想要眺望整个牛津于是爬上了拉德克里夫图书馆的顶楼。但是当我坐在小舟上远眺着在校园里的学生、小河边的居民,我开始想要留在这里,心中留学的种子开始发芽。我不敢肯定自己能否实现,但是至少我已经有了能让自己全力去追逐的目标。

有人说,每个人的生命都不过是一艘小船,能够乘着风飘动的却只能是梦想。牛津泛舟,在水面荡漾是我的梦想!





生活的素材

张瑞静

在英国拍摄的素材还积累在自己的相册里面,生怕把它们制作成短视频和漂亮的图集我就会对这些素材丧失热情和兴趣,一不留神就将他们放进回收站。有时候觉得生活就是由一段段素材拼成的,有的是快闪视频,在眼前一闪而过不留痕迹;有的是炫彩图集,增添的热门滤镜会让我对原来的景色日渐模糊;有的是却是能一帧帧让我原封不动加密保存的记忆,像云氤氲着落日的余晖那样让人舒服。

趁着大二这个暑假,我下定决心要踏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国外走一遭,尽管自己有的只是蹩脚的英语口语,也想着要出去磨砺一下,在飞机上看着窗外的晨星落日,也有些紧张起来。直到,我们落机以后见到了我们的指导老师,他带我们有条不紊的穿越满场陌生的环境,坐上大巴,当听到英国的广播电台之后,这才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是在英国的土地上了。满怀着憧憬与期待,我们来到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开始了我们为期两周的研习之旅。无论是理论学习上、实地研习上还是生活娱乐方面,都能给我不少的启示与感动。

首先,在理论学习方面,牛津大学研习主题是关于人文教育与艺术方面的,在第一堂课了解了牛津大学的校史以后对这个历史悠久的学府感到更加期待,对牛津的教育体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位教授讲授的是批判思维在教育当中的运用,这为我之后作为小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不少思路和想法。来到英国应当要记起享誉世界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因此我们还了解了他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作品。期间穿插了一些时政课堂,比如会讲到大数据时代产生的影响以及热门的英国脱欧事件。但后来有节课是讲授英国的历史和文化,我便不自觉将中英两国对比起来思考,两个的差异和相同点都有哪些,哪一年对两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等等。印象深刻的是在牛津的课堂是有教授带我们详细了解了如何进行科研和撰写论文,尽管和中国的有些许不同之处却始终不乏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在实地研习上,我们来到牛津的第一天课程中就包括了对牛津尤其是牛津大学的导览活动,包括牛津大学的博得立图书馆、叹息桥等著名的地点和各个宏大的有中世纪四合院风格的学院,同周边那种热闹的市区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只要一进去,就能被浓厚的学术氛围给感染而潜心研究学习。除了牛津学术氛围浓厚的地方,我们还来到了MINI汽车工厂里面进行参观,了解到自动化的高效性与环保性,其精细化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来到英国可不能不来到伦敦。除了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国家美术馆的地标导览以外,我们雨天漫步在海德公园,看许多的鸟类在人的身边轻轻落下,踱来踱去,还有对他们而言神圣而隆重的交接仪式,来了骑兵、军乐队、骑警等,而后参观大英博物馆这样藏品丰厚的博物馆是那天最重要的收获。我们在泰晤士游船的时候欣赏伦敦塔桥、伦敦眼以及伦敦金融中心的几座醒目又别致的建筑,传递着浓厚的英伦风采。我尤其对莎士比亚故居的游览以及露天戏剧《麦克白》的欣赏记忆犹新。是磨人的演技和太词功力让我们陶醉在情境之中,尽管有些语言上的沟通障碍这篇课文还是可以找得到的吧?

最后是生活娱乐上,一人一间的宿舍是我意料之外的,小而俱全以及距离购物商店的距离也是恰合适,在英国那段时间可以说是羽绒服和短袖并驾齐驱,由于昼长,几乎我们会伴着光亮入睡,伴着太阳苏醒,特别有趣。英国开放的文化环境使得他们能够乐于和陌生人打成一片,他们会在寝室楼下相约看起了《老友记》,会经过我在录视频的镜头前对着镜头微笑和摆鬼脸,特别可爱。在牛津的大街上逛游的时候,橱窗上标注的价格马上就让我想起了“衬衫的价格是九磅十五便士”,一下子思绪就会被拉回来一路上对你微笑的路人吸引,尽管我们素未见面,见面了他们总会先行向我们问好,待人礼仪上牛津人确实是大方得体。他们也会有很多的“小规矩”比如不可以踩踏一个地方的封闭的中心花园,否则则视为不礼貌。牛津的饮食方面有让我们吃不惯的地方,但我们都会被一盘盘精美的摆盘而愿意为其破例。

我真的庆幸自己能把握住这个机会,来到英国来到牛津来到牛津大学和其他的同学们一起完成一份看似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结业时候进行小组汇报的环节,各个小组都在奋力一搏,希望能不留遗憾地离开。我们人的一生说短暂也就是那么些年,眼睛一闭一睁之间就流逝,这些我用自己的努力抓住的机会就像一片片落银杏叶成就了我人生的金黄草地;就像一句句歌词,成就了我人生的曲谱;就像一滴滴露水,成就了我人生的初醒清晨;就像一个个图片素材,成就了我人生连续播放的视频。记忆中的那些天为我的大学生活开启了一盏路灯,在树间照耀着,仿佛只想默默地守候不愿被发现,被打扰。这些日子我折好封存,藏进我的心里,在需要他们的时候还是可以一点点地打开看到我那些天的努力与欢乐,这次牛津大学的研习活动意义非凡,也非常感谢学校能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走出校门进行学习和研究。

我们要将每一次不同的经历编辑成素材,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惊喜和乐趣。感受不同的生活经历,让我们的人生轨迹在变长的同时不断加粗,描绘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